在人类中,一旦内耳的感受毛细胞(听觉和保持平衡所需的关键细胞)受损,通常是永久性的,无法自行再生,从而导致听力丧失、耳聋甚至平衡障碍。而斑马鱼等水生动物却可以轻松再生这些毛细胞,这一显著差异引发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。
近期,斯托沃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表在《自然通讯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上的研究指出,他们发现了两种关键基因在斑马鱼的毛细胞再生中起到决定性作用。这一发现有望为未来人类的听力修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。
为什么我们不能再生听力细胞?
“人类无法再生内耳毛细胞,”该研究的共同作者、斯托沃斯研究员皮奥特洛斯基博士(Dr. Tatjana Piotrowski)解释说,“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,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平衡能力会不可逆地下降。”
相比之下,斑马鱼却具备令人惊叹的再生能力。它们体表沿着头到尾巴有一排“神经丘”(neuromasts),这些感受器结构就像一个个“小蒜头”,顶部长满了类似人类内耳毛细胞的结构,用于感知水流动。围绕这些毛细胞的是不同类型的支持细胞,它们可以分裂并生成新的毛细胞。
研究发现了两个控制细胞再生的基因
该项研究由前斯托沃斯研究员马克·拉什博士(Dr. Mark Lush)带领,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测序手段发现,在斑马鱼的两个关键支持细胞类型中,分别活跃着不同的cyclinD基因,它们控制着这两类细胞的增殖行为。
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,让某一个cyclinD基因失活,结果显示只有对应的细胞群体停止了分裂,而另一种不受影响。这说明,不同的细胞类型可以通过不同的基因单独控制生长过程。
更有趣的是,当研究人员将“干细胞特异性”的cyclinD基因移植到“前体细胞”中,后者又重新获得了分裂能力。这种“功能替代”不仅揭示了细胞之间的调控灵活性,也为将来诱导人类细胞再生提供理论依据。
为人类再生医学开辟新方向
在斑马鱼中,神经丘中心的前体细胞和边缘的活跃干细胞共同协作,维持毛细胞的持续再生。这一再生过程中,细胞既要分裂,也要分化成新的功能细胞。研究显示,即便某些细胞失去分裂能力,它们仍可能分化成毛细胞,这提示“分裂”和“分化”并非始终绑定,未来有可能分别加以控制。
来自华盛顿大学的David Raible教授对此研究给予高度评价,称其“揭示了一种优雅的机制,即在维持干细胞的同时实现毛细胞再生”。
此外,cyclinD基因在人类体内也广泛存在于肠道、血液等组织中,负责控制细胞增殖。因此,这项研究的意义或将不仅限于听力修复,也可能拓展至更广泛的器官组织再生领域。
研究背景与资金支持
本研究由美国国家耳聋与其他交流障碍研究所(NIH NIDCD)、听力健康基金会(Hearing Health Foundation)资助,并获得斯托沃斯研究所的机构支持。
参与研究的成员还包括Ya-Yin Tsai、Shiyuan Chen、Daniela Münch、Julia Peloggia博士和Jeremy Sandler博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