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纪初,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,科技飞速发展。如今,基因检测、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的探索为各种疾病治疗打开新局面。近年来,干细胞疗法在癌症、帕金森病等领域展现巨大潜力,如今更被寄予厚望用于治疗听力损失。
干细胞疗法的起源
早在1958年,法国肿瘤学家乔治·马塞首次将骨髓干细胞用于治疗核辐射事故,这标志着细胞疗法的起步。直到2006年,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开发出诱导多能干细胞(iPS细胞),干细胞研究才真正迎来爆发。
iPS细胞可由皮肤或血液细胞“重编程”而来,具有变成人体任何细胞类型的能力。它们已被用于再生心脏细胞、研究帕金森病机制,也为听觉细胞的再生带来曙光。
听力损失:影响全球超10亿人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约有13亿人患有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,其中超过4.3亿人属于中重度听力障碍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到2050年,受影响人数预计将升至25亿。
英国Rinri Therapeutics公司CEO西蒙·钱德勒指出,听力损失不仅影响交流,还与认知退化和老年痴呆症密切相关。约60岁时,大部分人已丧失50%以上的听神经元,这种神经性损伤正是目前医疗的难点之一。
Rinri Therapeutics 的突破性项目:Rincell-1
作为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衍生公司,Rinri Therapeutics 开发了首个基于干细胞的内耳神经再生疗法——Rincell-1。该疗法采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听神经前体细胞,将其移植至耳蜗,促使其分化为成熟的听神经元,重建内耳神经通路,从而改善听力。
该疗法已完成临床前研究,今年即将在英国开展首次人体临床试验。初期试验将结合人工耳蜗使用,以便获取客观数据并验证疗效。未来,该疗法可能单独用于治疗神经性听力损失,无需辅以设备。
干细胞的潜力:不止恢复听觉
美国Stemregen公司创始人克里斯蒂安·德拉波也表示,干细胞确实具备分化为听觉细胞的能力,动物实验已见到毛细胞再生和听力改善。但人类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:
哪种干细胞最有效?
应该局部注射还是全身给药?
是否需要辅以外泌体或预处理?
他说:“干细胞疗法并非能否发挥作用的问题,而是何时能推出安全可靠的方案。”
道阻且长:干细胞治疗仍面临挑战
尽管潜力巨大,但临床进展缓慢。一方面,耳蜗位置隐蔽,手术难度高;另一方面,听力障碍难以通过血检等方式诊断,缺乏生物标志物,让临床试验难以量化疗效。
曾经热门的美国Frequency Therapeutics 公司开发的 FX-322 候选药物在临床中失利,最终被迫裁员并终止项目。该药原本利用干细胞激活耳蜗残留细胞的再生能力,但二期试验中未见显著疗效。
Rinri为此选择“搭便车”方式,将干细胞疗法与人工耳蜗手术结合,通过微调现有操作路径安全注入细胞。他们甚至使用3D打印模型模拟耳蜗解剖结构,精确避开神经和血管。
全球推广难题:成本与监管
尽管疗效令人期待,但能否普及至发展中国家仍存疑。相比动辄几百万美元的基因疗法,Rinri认为干细胞疗法有望控制成本。因为耳蜗中需修复的听神经元仅约3~5万,目标明确且数量有限。
西蒙·钱德勒表示:“我们重视公平可及性,希望未来该疗法不只是富人才能享有,而是真正解决全球听力障碍问题。”
不过,监管障碍仍是制约全球推进的重要因素。德拉波指出:“干细胞研究目前最大的阻碍,不是科学问题,而是各国不统一的法规和药企主导的利益格局。”
同台竞逐者:Lineage公司 ReSonance 项目
美国Lineage Cell Therapeutics公司也正在推进听神经细胞疗法ReSonance(研发代号 ANP1)的临床前研究。初步数据显示,该疗法在动物模型中可存活并迁移,并减少神经元流失,具有良好前景。
干细胞 vs 基因疗法:谁更有前途?
相较于面向少数基因突变患者(如OTOF基因缺陷)的基因疗法,干细胞疗法适用范围更广,可覆盖因衰老、药物、噪音等引起的获得性听力损失人群。
钱德勒表示:“在我们的听神经损伤模型中,干细胞疗法可将接近全聋的状态恢复到接近正常交流水平。这是具有颠覆性的。”
展望未来:未来五年或迎来重大突破
目前,Rinri公司还在推进两个新项目:
Rincell-2:基于iPS细胞的听神经前体
Rincell-3:听毛细胞前体
两者均处于临床前测试阶段。
德拉波乐观表示:“干细胞的分化能力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逆转听力损失的希望。未来五年,或许会带来真正有效的再生疗法。”